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传统体育养生术意境研究

传统体育养生术是以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传统医学理论、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独特的身体运行方法,以调节身体姿势、呼吸和意念三者合一达到调理身心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从哲学与美学存在共同点出发: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看,美学与哲学内在的契合性来探讨意境,“意”用到一定的深度,必然超越具体的场景,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而传统体育养生术就具有调意功能,所以它又称“意念健身术”,自然要涉及练习者运用意识、意念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强烈诱发出的审美领域和哲学空间,这就是它的“意境”。怎样获得它的“意境”?这需要从上述相关理论去探索,使传统体育养生术的基础理论更加具体化,进而为构建学科、普及推广服务。

1 “调意”是意境产生的前提

作为一名现代人,往往需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工作令人忙碌疲惫,人际交往令人应对无措,一大堆的生活琐事更是让人觉得烦腻枯燥、焦头烂额等。然而总让自己像弯弓之弦一样绷得紧紧的,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易使人成为潜在的疾病患者,于是多么想适时地让身体放松,为心灵按摩,更好地激发身体潜能,干好自己想干的事。如果你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苦于无暇上健身场所,不妨可以练习一下传统体育养生术,因为练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等约束。传统体育养生术讲究“调身、调息、调意”,“调意”就是调意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结果,同等的概念有“调神”、“调心”等。在三调中,调意处于核心地位:“理身者以心为帝王,脏腑为诸侯。……”、“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1];“调身”是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的基础,调息则是中间环节:“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因此,对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来说,调意最为关键,然而,往往一些练习者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带着不满情绪,心事重重等就进行了练习,当然,这样练习就不会有理想的结果。所以,在练习之前,调意的关键要养护好“本心”,“养护本心的方法没有比淡化欲求更好的了,欲求淡化一分,则本心明一分;本心愈明,其淡化欲求的力量就愈大。所以‘寡欲’和‘养心’是交互为用的。”[2]在这里“本”就是“以无为本”(《老子》)。“无”是无限的,能贯通万物、存在于一切限定性中而自身不受限定。“意味着‘有’必须从自身中超越出来,与‘无’为一。”[3]具体到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在调意时,大脑没有任何杂念,进入“无”的状态,但能贯通美好事物利于调神,即“乘物以游心”,例如:练习之前可以存想蓝天白云等来达到“游心”之目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无’什么都不是,正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才能什么都是。”[4]当然,正确的调身、调息有利于调意到达“无”的状态,因为“无”必须把现实之“有”作为根本,“有”都有明确的规定性,都是有限的。在这里“有”是指调身、调息的配合要有明确的规定性,例如:调息和调身的配合有以下总的规定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而具体动作又有规定性:五禽戏中的猿提要用提肛呼吸方法;六字诀习练要“吐气匀细柔长,动作舒缓圆活”等,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影响呼吸中枢,进而调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张力,起到调整相应内脏器官和组织的效用,为“调意”之“无”奠定生理基础。另外,还规定练习时尽量使全身放松,感觉身体如棉花一样地松散,似海绵一样的柔软,像白云一样的轻松,才能感觉全身气血运行流畅,肢体自然舒适,促进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样,人的整个身体就沉浸于某种情境之中,身体的一切感觉都被调动起来,不再被划分为具体器官,器官变成了活的身体,精神的触觉,逐渐的使调意进入到这种“无”中,体会到与物 (功法)相对的无限,此即所谓“体无”。“体无”是因为“无”不可说,即只能诉诸个人体验,而不能用名言概念直接传达,可以说,“‘体无’是一种境界”[5],是一种心灵的感应而能“直接冥会 (不是直接知觉)幽深的本根”,这种感觉又像中国绘画的“留白”艺术 (它利用画中的空白,创造出一种笔墨所不能企及的意境)“无画处均成妙境”,这种妙境蓄蕴于内,形诸于外,进而成为了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的内在动力。

2 “调意”中的“得意忘象”是意境产生的关键

随着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调意”达到“无”的状态后,笔者认为就会进入到“得意忘象”阶段,它要求从具体的言 (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象 (教练的动作示范形象等)中超越出来,把握那言象之外的意。也就是说,只有先得到言象这种工具,而后才能尽意,此所谓“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所以,在练习传统体育养生术时,不要太执着于教练的言行,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体悟明理才能得意,此所谓“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得象”是“得意”的基础,因传统体育养生术本身动作简单,比较容易“得象”,但能用形象来明理它的功法内涵,产生审美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象”通向审美形象是有条件的:第一,象是天地万物形象地模拟、写照、反应。可以说传统体育养生术都是在形象地模拟万物下得来的,例五禽戏正是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所编创的。第二,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传统体育养生术的每个功法形象都具有义理性,例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调理脾胃须单举等”。由此可知,传统体育养生术功法之“象”都具有审美基础,那么,传统体育养生术之“象”,是怎样来呢?先秦时期,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6]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创物的来源,也可得知古人造物之方法。即通过“仰 ”、“俯 ”、“近 ”、“远 ”以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静观,而后以“类万物”的方法再造物象于人间,进而付诸这些物象于“德”、“情”等“意”文化内涵。以五禽戏为例,来具体说明它的创作过程,首先,东汉华佗善于“观物”,并善于采取不同的观物方式,所以,五禽戏中有天上飞的鹤、树上攀爬的猿、地上善跑的鹿、行走敦厚的熊和善蹿扑的虎,比较全面地概括自然界中的几种动物,而后在“观”的基础上“取象”,再对“象”的创新,就意会出了五禽戏。这样,他的创编过程给练习者提供了一种境界,那就是“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先通过立“象”而后才可以尽意。对于初学传统体育养生术来说,因功法外形简单,得“象”是比较容易的,而后还需要正确的练习一段时间,经过动作展现义理即“立象以尽意”,后才可达到“得意忘象”。以练习五禽戏为例,在练习每戏之前,首先“立象”,为了便于“立象”,习练每戏结束时,有一个统一动作 (两掌向身体侧前方举起,与胸同高,同时两臂屈肘,两掌内合下按,自然垂于体侧)这为“立象以尽意”奠定生理、心理基础。所以,在练习中,“立象”后要尽意自己是深山中猛虎,伸展肢体,抓捕事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里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伸筋拔骨,展翅飞翔。这种尽意只是达到了一种“实境”(练习当中能体现功法的义理)状态,如果再继续练下去,就会进入到妙境——“物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