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卖馒头老太爱写诗

馒头摊就是李文荣的书房

卖馒头老太与时俱进

李文荣72岁,是个地道的老北京,每天早上8点,她吞下阿司匹林、降压片、银杏片、钙片、维生素C等药物,就蹬着装有600个馒头的三轮车出摊。骑车出门,沿湖光中街,拐进南湖南路,一路穿越高楼大厦,十来分钟,就到了花家地,这是她上午卖馒头的地方。

李文荣出生在花家地,以前叫花家地村。她还记得自己家在村子最南边,东面是条河。李文荣家还有个碾子,她从懂事起就和家人一起推碾子,一直推到出嫁。而现在,花家地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昔日破旧农村现在高楼林立,名字也变成洋气的“××国际”“大西洋城”,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汽车,昔日小河没了,伴着她长大的碾子也无影无踪,这让李文荣时常心生感慨。

到了出摊地,李文荣停下三轮,不用吆喝,顾客就会找过来,都是熟客。与别的卖馒头不同,李文荣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这是她的工作服,客人们笑称她像极了卖馒头的“医生”。

上午买馒头的高峰在11点后,这段时间较清闲,李文荣把三轮车上的木板横下来,坐在小马扎上,搬出她那台花1100块钱买的二手笔记本电脑,开始创作散文或诗。卖馒头老太太写文章,这让来来往往的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李文荣早就习以为常。

上小学时,李文荣就偏爱写东西,那时候家里穷买笔都很困难,她就捡老师丢掉的粉笔头,放学后在黑板上写写划划,别的小伙伴头疼作文,唯独她喜欢得不得了,写的作文大都被老师当着大家面读过,那时的她还做过作家梦呢!

想不到的是,李文荣仅上了一年初中,就被父母拽回家。农忙时,帮家人种青菜、玉米,农闲时就卖菜补贴家庭。农转工后,李文荣有点小收入,考了驾照,开起大货车,从北京南五环进西瓜,拉到北四环自家门口卖。那时,李文荣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闲下来,总爱拿起笔写写日记,写下乡间地头故事,因为搬家,手稿给弄丢了,她还懊恼了一阵子。

23岁那年,李文荣嫁到两公里外的南湖大队,随后,两个女儿相继出世,丈夫孙福达是家研究所的工程师,工作忙,家里全靠李文荣一人,写东西的时间也没了。后来,孩子陆续上学,李文荣最喜欢的事就是孩子们趴在书桌上写作业,她在旁边看孩子课本,她最爱看语文课本,课本上选的都是经典文章,李文荣一遍遍地读,边读边琢磨,对于一些诗词,她还背诵,有时,女儿不会背的,她竟然背诵如流。无形中,李文荣的勤奋给了孩子学习上的动力。

时光匆匆,转眼两个女儿成了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李文荣终于闲下来,她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那时,看到年轻人用电脑写文章处理文件,她很是羡慕,很想学。2008年,大女儿更换电脑,李文荣就把她那台旧台式机要了过来。

电脑写作,首先得学会输入法,李文荣有拼音基础,就让大女儿教她拼音输入,很快,李文荣学会拼音打字,并把自己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录入电脑,打印出来,看到自己的电脑打印文章,李文荣很自豪。

用了一段拼音输入法,李文荣觉得慢,二女儿建议她学五笔,说五笔是汉字录入中的“战斗机”,只不过难学,光是拆解字根就挺费脑子,还得背口诀。李文荣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按着女儿指导,李文荣学得很刻苦,半年后,居然每分钟能打30多个字。

学会打字,李文荣又缠着女儿教她上网,并在网上开通自己的博客。除了博客,她还注册QQ,网名“童心永驻”。李文荣觉得人虽老了,但不能被社会甩在后面,她要保持一颗童心,与时俱进。

李文荣每月退休金2000多,老伴比她多3000多。按说,这些钱足够老两口颐养天年,可忙碌了大半生的李文荣觉得不能在家闲着,得做些什么。于是,她考察多日,找到卖馒头“项目”。家里地方小,开不了馍坊,她决定替人代卖。经人介绍,李文荣从一个山东朋友那里进货,清早,她骑三轮车去一公里外厂房进600个馒头,上午卖三小时,下午再卖4小时,基本能卖光,卖不完就跟老伴蒸着吃、炸着吃。

坊间见闻变成笔下文字

时间长了,李文荣卖馒头固定在两处:上午在花家地——她从小生活的地方;下午则在南湖中园小区京客隆超市对面,离她现在的家很近。当年婆家所在的南湖大队只有3000人,现在翻了不知多少倍。

卖馒头高峰在饭前一小时、下班高峰,除此外较清闲。一来二去,许多买馒头的客户和她熟了,尤其是些退休的同龄人,借着买馒头,和她唠嗑拉家常,李文荣得以了解到许多鲜活曲折的故事。痴迷写作的李文荣懂得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她觉得这些鲜活题材不写出来就浪费了,于是,她有了边卖馒头边写作的念头。随后,李文荣托女儿花1100元买了台二手笔记本电脑,出门卖馒头就带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