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药物化学实验为基石促进药学生分类培养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进入第二个10年,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是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两个方面的新趋势导致人才需求的类别多样化、专业化,这对高等院校传统的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行业实际岗位争夺的焦点,但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很难达到社会岗位的要求。与此同时,全球新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作为药学教育事业工作者,高校教师必需认真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的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针对多元化生源结构开展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等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对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分类培养目标

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21世纪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要求,药学类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分为两大类,即应用型和学术型。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领域内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的人才;对于学术型人才来说,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经管类科学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工具和方法,偏重于科学研究的人才。针对两类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其中,以能力训练为首任的实验课程,其方案的制定更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验课程,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实验课程服务于理论研究。只有科学的认识到实验课程在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强适应能力的药学类专业人才。

三、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分类培养方案

“药物化学”是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它不仅仅是新药研发的源泉,也是药物生产和检验的基础。这样一门至关重要的特殊课程,其实验课的培养更应顺应人才分类的要求。因此,将药物化学实验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实属必要。

(一)基础实验,训练技能

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基本操作是开展药物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实验安全进行的第一步。故而首先开展仪器设备的认识、使用及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使其掌握实验室每个设备的使用及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认识每一个玻璃仪器,了解其用途。

(二)应用型成才突显“应用”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实验课程应该更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生产的具体要求,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药学应用领域,本科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其一,在医疗单位进行临床药物应用指导;其二,在药物生产企业中进行药物的生产。而这两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对药品理化性质的熟练掌握。故而在上述基础实验之后,为应用型人才设计3~5次验证性试验。其内容包括各大类药物的理化鉴别、药物合成及工艺优化。通过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巩固理论知识。一方面,各大类药物的理化性质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才能对其生产及检测的整个过程熟练掌握。

(三)学术型人才强调“创新”

对于学术型人才来说,需要掌握的是科学研究的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可以提供常用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1.简单验证性实验,走进科研

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于循序渐进,故而在上述基础试验之后,先为学术性人才安排1~2次“简单验证性实验”,涉及药物的合成及理化鉴别,培养自信,熟悉科研程序。

2.半设计综合性实验,初尝科研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