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药物化学》是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核心课程,是制药工程从业者的基本功,是制药工程课程体系的基础、源头。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不深入,认识不够;(2)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3)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盲目灌注式教学还存在;(4)、授课内容不分主次,对重点内容的突出程度不够。基于以上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对应用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1 对课程内涵的理解要再深入

《药物化学》关注临床上以及在研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比如青霉素的发现是一个偶然,其发现过程是为人们熟知的,但临床上青霉素类药物的种类很多,这些品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也是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其次,药物如何实现产业化,这需要对药物的制备路线、合成工艺有所了解。接着,药物化学揭示化学结构与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代谢、毒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药物剂型的设计、药物杂质的分析以及临床用药的要求也有指导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课程内涵,才能以更高的站位布局设计课程。

2 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再提高

(1)从我国现状来看[1],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药品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社会福祉的基本保障,医药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学们毕业后将在企业承担工程师、总工、副总、总经理等重要职务,或者进入高等学校、研发机构工作,药物化学是基本功。

(2)从人类健康来看,随着新的疾病、新的发病机制的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药物对抗治疗,药物化学工作者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3)从课程体系来看,药物化学是应用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药物化学是源头,只有药物化学研究出新的化学实体,药剂学才能设计出不同的剂型,药物分析学才能研究鉴定方法、药物质量,药理学才能研究药物活性等。

3 对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要再探索

3.1 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教材改革

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生源、培养模式、培养目标都与“211、985”研究型大学不一样,但是大部分学校,无论是应用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却是一样的——比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尤启东主编的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尤启东主编的药物化学;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雷小平主编的药物化学。大家都追求使用十一五、十二五统编教材,却不注重应用型本科生的学情,这显然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为了找到更适合的教材,我校将携手化学工业出版社,进行应用型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教材的编写。教材改革是最直接、最实际、最有效的教改方式。

3.2 探索教法创新,多种教法联用

注重讲授、讨论、案例、实验、课题研究、指导教学等多种教法联用。将讨论、案例教学法融入讲授法中,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体现。着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被动灌注”变成“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是在每一节课程开始之前,由任课老师查阅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针对性强的、待解决的问题,课程上以问题为导向,在任课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在考核的过程中酌情考虑加分。从强调“到课率、抬头率”向强调“动笔率、参与率”转化,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3.3 注重课堂开头,多样引出内容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授课时只有直奔主题,才能引人入胜,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设计,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引出课程的方法:①根据某章的特色内容引出;②根据章节中涉及到的药物化学理论引出;③根据药物的发现和发展的历史引出;④根据作用机制对药物进行分类,先让同学们对本章课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再具体阐释;⑤在课程开始之初设计一个悬念,再逐渐揭示谜底。通过课程设计,避免了重复、死板的教学模式,保持学生课程体验的“新鲜感”。

3.4 及时串联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可以称之为阶段性总结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本章相似内容之间的串讲,也要将不同章节间的共性内容串联。比如在讲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时,提到其明显的缺点:口服吸收差,作用时间短。原因是阿糖胞苷容易被脱氨酶催化代谢失活,故此做成前药,以延长作用时间。这时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进行总结,比如环磷酰胺、塞替派以及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依托泊苷等都用到了前药修饰,其他章节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也用到了前药修饰。进而给出前药设计的原因、结果、手段等内容。同学们对前药修饰手段就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